據報道,利用iTRAQ和LC-MS/MS連用方法,科研人員研究并揭示了牡蠣對三種常見脅迫(熱休克,低鹽和露空)的蛋白組響應機制,為深入了解貝類抗逆機制提供了良好基礎和框架,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、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,2015(14), 304-317。
據了解,河口潮間帶地區生物、化學、物理環境因子多變,但固著生活的牡蠣通過長期進化,已經形成了高度的適應性;然而這種應對脅迫的適應性分子機制目前還知之甚少。研究者首次在貝類中使用iTRAQ高通量蛋白定量方法研究脅迫的適應性分子機制,共鑒定了3165個蛋白質,并且分別發現了50,15和33個差異表達的蛋白質。
研究揭示的牡蠣新的脅迫適應機制包括:(1)黃嘌呤脫氫酶/氧化酶(XOR)在多種脅迫下都明顯下調,顯示降低ROS水平是應對應激的普遍反應;(2)熱休克可以導致分子伴侶HSP家族和S-腺苷-L-甲硫氨酸(SAM)過表達,用于修復關鍵蛋白的結構和折疊,提高熱耐受性;(3)低鹽和露空顯著致上調3-去甲基醌酮-93-甲基轉移酶(UbiG)的表達,增加泛醌合成可以提高膜的穩定性;(4)露空顯著降低了胞內Ca2+濃度和相關信號分子,并抑制了其它多種生理活動,顯示了能量轉移是應對露空脅迫的重要策略。
據了解,成果由張揚、李軍等人完成,該研究受國家基金委-廣東基金聯合重點項目、“973”項目等資助。